Search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7月號

行之者誠也

上一篇講到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7月號

行之者誠也

上一篇講到誠意,誠意為人事物的根本,不自欺乃待人 接物的動力,唯有不自欺才能鞭策自我,將事物做到盡善盡 美,而對人也要意誠,否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離「仁」遠矣。我們可從古人的智慧中理解誠的重要性,但如同上一篇所講,「誠」是抽象的,唯有用不同的方法比喻,並從實踐中理解。誠為道德學問之泉源,小至個人之正心修身,大至天下國家之治平,皆以「誠」為本。

《中庸》云:「知仁勇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,所以行之者一也。或生而知之,或學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,一也;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強而行之, 及其成功,一也。」吾人修身不外乎朝智、仁、勇三種人人所嚮往之德行進步。然智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,首要則是對自己誠。智者需要誠,才能中庸看待事物;以誠面對自我和事物,才能將事物的本質看清,進而明是非。智與知不同,有知不一定有智,因為智者除知以外,智者更是知仁知勇。仁者愛人,愛人首要以誠待人,對人對己不誠,則愛人絕非真心。仁者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,是以誠為出發點,以同理心對待他人。勇者行仁,所謂知恥近乎勇,知恥僅近乎勇,還未能稱勇,是因知恥後要能反省改正,方能稱為勇。但知恥的首要亦是要以 誠待己,蒙騙自我而不承認錯,則不知恥,亦不算勇。可見 智、仁、勇三達德的根本來自於「誠」,所以說到「行之者一也」,這「一」即為「誠」。

《中庸》云:「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,曰:修身也,尊賢也,親親也,敬大臣也,體群臣也,子庶民也,來百工也, 柔遠人也,懷諸侯也。…… 所以行之者一也。」治國九經之詳細內容,將會在爾後「治國」篇詳述。 治國九經為治國平天下之基本准則,裡面不外乎對己對人處理國家事務之方法,而任何組織,小至家庭,大至國家,終至天下,均循此准則。而天下國家有九經,行之者也是一也,這裡的「一」亦為「誠」,由此出發,可以明道盡性,可以修己立人,可以齊家治國,可以平天下。治國九經內所有准則均需由內而外,以誠意為中心,由意誠為出發,可以修到 「內聖外王」,可以達到「天人合一」之極致境界。

儒學的宗旨在於自我提升,進而由自身向外影響幫助他 人,再推至全社會全人類。孫文先生曾謂:「大凡人類對於 一切事物研究其中道理,最先發生思想,思想貫通以後,便起信仰,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,然後能堅固確立。」孫文先生所說之「堅固確立」便是真知,是明。有了誠意,看事物 能明是非,理解對錯,並對自我誠實,知道何者該做,何者 不該,而最後能以此誠來做推動自我的動力,以正為信仰, 最後擇其善者而執之,而行之,擇其不善者而捨之,而去之。「誠之者,擇善而固執之者也。」擇善而固執而為自身及天下之信仰不移,因此「誠」為修身治國之根本也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